去桂枝加白术汤是《伤寒论》中的方剂,又可叫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金匮要略》中称为白术附子汤。在其条文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张仲景是把这两个方放在一起来说的,其中桂枝附子汤,我们在前边已经分析过了,主要是人体受寒湿所侵,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风湿相搏,从而导致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而白术附子汤,也有桂枝附子汤的症状,并且有大便硬和小便自利的症状。白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术四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灸)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两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对于此方证的理解,关键在于对“小便自利”的理解,有些人把小便自利注解为小便正常,也有些人认为是小便频利,也就是小便量大,次数较多。要理解张仲景的原意,我们还得从《伤寒论》中寻早线索,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由小便自利而引起的大便硬。如条说:“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第条张仲景也说了“大便硬,小便当数”。第条也说:“须小便利,屎定硬”。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应该明白小便自利可导致津液亏损从而导致大便硬,才是本条文张仲景的原意,故胡希恕先生通过多方研究,认为此证的“小便自利”为小便频利。人体的水分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排出到身体外,一是小便,二是出汗,三是大便,如果是由于小便自利,排尿太多导致津液耗损,从而导致大便干,桂枝有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的作用,若再发汗更伤津液,另外温阳化气还可利尿,更伤津液,故张仲景去桂枝不用而用白术来健脾除湿。故《注解伤寒论》说:“桂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胸满”也有虚实之分,两个张仲景治疗“虚满”的方剂很好用“腹满时痛”,《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剂重于平肝缓急白术附子汤是将桂枝附子汤中桂枝四两用白术四两来代替。《神农本草经》说:“术,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白术的颜色发淡黄,里面充满了气孔,白术在水多的时候可以吸取身体多余的水,在身体内水不足的时候可以发挥“土”的存水性,所以白术可以健脾祛湿生津液。当人体脾虚而不能调动化生津液时,经常用白术来健脾祛湿化生津液。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内含甘润之油质,可以滋脾之阴,外发辛香之温性,故可以畅达脾之阳,尤以浙产之油质最厚,可补脾之膏油,油不粘水,故能利水,其气香味甘而苦温,能升发,故补脾温土,使脾土之气上达,和肝气以伸脾气,为补脾之正药”。此证起于外受风寒湿邪,凝聚在肢体,身体疼烦是风湿邪与正气斗争于肢体阳经所致,脉浮虚而涩,说明邪仍在表,但是,在里的阳气已不足,不能祛除风湿之邪,经脉里的气血流通不畅,小便利,不是上焦阳气虚不能制下就是下焦阳气虚,在此是肾脏阳气不足,小便自利自然就大便干结,白术和桂枝相比,白术更有易于祛除肌肉中的湿邪。方中附子壮阳气,散阴寒,通经气,利关节。白术益气健脾燥湿。生姜散寒除湿。大枣、甘草,益气和中,既缓附子之烈性,又缓急止痛。故《伤寒贯珠集》说:“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以避虚就实之法也”。“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附子的温热和白术引药入肌肉祛湿的效果,会让人感到肌肉发麻,发麻的过程正是祛湿寒的过程,肌肉如果寒湿严重,可能看起来会像“冒气”的样子。这是祛除水气的正常现象,标志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对此现象,不必惊慌,待邪除自解。总之,本方证为阳气虚弱,寒湿浸淫,经脉肌肤痹阻不通,以此而演变为阳虚肌肤痹阻的病证。身体烦疼沉重,关节疼痛,受凉加重,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涩为此方的审证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身痛,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各种风湿痹痛等病证。如见恶寒疼痛甚者,可加制川乌、草乌;伴发热者,加石膏、知母、忍冬藤;体虚者加党参、黄芪、熟地;病久入络者,加红花、地龙、赤芍。但阴虚火旺证,湿热证,慎用本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anwua.com/cwjj/1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