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川乌 > 川乌禁忌 > 正文 > 正文

回眸丨从棍麻到乙醚曲折的麻醉发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3/9 12:07:35

麻醉学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虽然只走过了不过短短余年,却在现代外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年3月30日,美国佐治亚州麻醉医生克劳福德?朗(CrawfordLong)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其实,人们对于外科手术以及麻醉的探索,自古以来从未间断。

01

中医在麻醉学的探索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两千余年前就发展出外科的雏形。古代良医们也开始探索,如何创造一种可以在手术中止痛的方法。年前,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就发明了“麻沸散”,相传他给患者完成了全身麻醉,并进行了腹腔手术。

在此后的发展中,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曼陀罗花具有麻醉作用的记载,而曼陀罗花据说就是当年“麻沸散”的主要成分。年,赵学敏在《串雅内编》中记载了开刀药方,含有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成分。

02

乙醚麻醉发明前的野蛮式物理麻醉

麻醉发明之前,手术对于患者可谓是一场清醒中的酷刑。

在中世纪,外科手术就意味着巨大痛苦。为了减轻痛楚,医生曾尝试放血、绳子勒颈、大量饮酒等方法,甚至直接用棍棒把患者打晕,俗称“棍麻”。由于没有麻醉,“快、狠、准”就成了评价那时候手术的标准,做手术就像是闯“鬼门关”,手术死亡率一度达到惊人的60%。

03

笑气诞生却沦为“嗨”药

年,法国大革命正在席卷全国,贵族化学家拉瓦锡被革命党人押上断头台,同年他的好朋友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室被捣毁。然而,这两位科学家已经在22年前成功制备了氧化亚氮,就是被后世称为“笑气”的奇特气体。

4年后,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笑气的神奇功效。他先在猫身上做实验,不久后又拿自己做实验。刚刚吸入少量这种气体时,他觉得头晕目眩,如醉如痴;再吸全身无力并感到无比舒适,脑中外界的形象消失,出现各种幻觉;当吸入的气体达到一定浓度,他还不自主地发笑,在实验室里手舞足蹈起来——“笑气”因此而得名。

戴维将“笑气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发现发表在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杂志上,但很可惜他的想法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意想不到的是,精神空虚又忘情于享乐的贵族们很快发现了笑气,并且让它成为了聚会上的“嗨”药。

笑气被用于贵族聚会当中

04

乙醚麻醉作用被发现

年某个平淡的下午,在美国小镇杰弗逊,几个刚刚进城的老农聊得正欢,他们在议论“笑气”的神奇,吸入后就算摔倒了也不觉得疼。老农们希望也能搞到“笑气”,于是他们想起了村医——克劳福德?朗医生。当时朗医生的手头只有乙醚,想想估计也差不多,于是老农们成为了最早吸入乙醚的受试者!而年3月30日,朗医生在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但是,他的工作只到年后才被报道。最终成为“麻醉剂之父”的人,是美国医生威廉·莫顿。

年10月16日,医院圆顶大厅,乙醚麻醉手术首次公开演示,一位青年患者将接受颈部血管瘤的切除手术。来自波士顿的牙医莫顿此时心情倍感紧张,默默地做着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就在一年以前,还是在这个圆顶大厅,另一位美国牙医威尔斯曾在“笑气”麻醉演示中折戟,由于施用不当,病人痛苦地尖叫了起来,医学生们哄笑着嘲讽他是个“骗子”。

画家罗伯特·卡特勒·欣克利创作的“乙醚的首次使用”画作,成为医学史上最受欢迎的绘画之一

这一次,莫顿医生将乙醚装进一个球形玻璃瓶里,再通过浸泡在里面的薄纱布控制用量。几分钟后,患者进入熟睡,整整一个小时的手术在平静中度过,术后镇定醒来又不觉得疼痛。医学院院长沃伦激动地向观众说道:“先生们,这回不是骗人了吧!”由于莫顿在外科麻醉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人们尊称为“麻醉剂之父”。为了纪念这次外科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圆顶大厅后来被命名为“乙醚大厅”。

医院圆顶大厅,后被称为“乙醚大厅”

麻醉学,一项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它结束了有痛实施手术的时代。自此,现代外科学开始迎接黎明的曙光。

正如莫顿医生的墓志铭写的那样——

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酷刑;

在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来源:“北京科技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anwua.com/cwjj/15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川乌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1025554号-6

    现在时间: